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124节  (第2/2页)
生气了。    哄不好得那种。    =    三月二号,《符号逻辑杂志》(journal of sybolic logic)发布了一篇中国学生为一作,并单独完成推导过程的文献。    不出两天,就在国内引起轰动。    当然,主要还是数学界。    葛宋作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,在学问方面极为敏感。    不止是他,很多顶尖高校的老师们都会时刻关注着自己研究领域方面的杂志。    有什么新的科学动向,他们都会拿到第一手资料。    “西塔藩猜想?真的有人做出来了?”    “这年头怎么还有人研究它,都接近哲学方面了,对应用数学也没有什么帮助。”    “你这句话我可不敢苟同,每个学科再冷门,也有它的优势。你这么说,自己研究一个我看看?”    “老葛,你针对我干嘛?我要是有时间,我也去研究啊。”    “我没针对你,我就是说你这个态度。二十年都没人推导出来的逻辑,怎么到了你嘴里就不值一提?”    再说了,就算再怎么没有帮助。    这种对科学严谨的态度,也比自视甚高、把什么不放在眼里的人强。    清华大学数学系的老师们花了两天的时间,讨论这份推导过程的严密性。    真正讨论完后,再也没有人说‘这都哲学的东西了,对应用数学有什么用’的话。    因为——    “这逻辑,真的让人佩服。”    “有这份逻辑思维,以后在研究路上绝对能省不少力气。”    “来来来,看看一作到底是谁,估计是哪个退休的老教授,不然没空推到验证这么多。”    葛宋老师说:“好像是个学生。”    他当时收到远墨发来的邮件,只看了研究的主要标题,就把人转给了钱贤。    虽然没仔细看,但还是有稍微那么一点点印象。    作者好像是个学生,而且年纪不大的那种。    他这么一说,大家查看一作的速度瞬间加快了不少。    “学生!?”    “哪个大学的?咱们申请把学生吸纳进来,专心搞研究?”    “这可真的很有潜力了啊!一个学生,就能推导出这么严密的逻辑。”    查了查,整个研究室突然安静下来。    葛宋教授还在看那个推导过程,就算他是数学逻辑这边的门外汉。    但也能看懂里面一环扣一环那清晰的演算步骤。    真的太清晰明了了。    葛宋疑惑道:“你们怎么都不说话了?”    “……说?”    “……话?”    葛宋教授:“……?”    一个年轻的老师见气氛越来越凝滞,赶紧开了口。    “这居然是高中生推导出来的!啊,说完了。”    这下轮到葛宋教授赶紧去查看这个高中生的情况。    缓了好一会儿,他才念出作者介绍那一行字。    “方云烟,来自海省一中高二年级。”    短短十三个字。    大家翻来覆去看了不止十三分钟。    半小时后,办公室的画风陡然一变。    “给咱们学校招生办打电话,对,快点。”    “保送、必须报送,奖金、奖学金都得有。”    “这才高二啊!高二就能研究出这些,以后何愁做不出大成果?”    
    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