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175节  (第2/2页)
走了一段, 就不要人带路了。    反倒是段九渊给舒浅带路, 让她听听几个先生的话。    两人没有特别靠近,怕打扰别人讲课。    “入国子监,可以直接考乡试, 不用再考童子试。这儿的人不成。所以在书院里, 学的东西要更多。”段九渊和舒浅讲着,“六元及第听着就比三元及第了不起。”    他这么一说, 舒浅就跟着笑起来。    “不过国子监有国子监的好处, 这书院里请不来的先生, 在国子监里都可能请得来。”段九渊还挺羡慕国子监的人的。    他就不是国子监出身。    “以后书院多了, 国子监指不定也会逐渐开始收普通学子。”舒浅是知道萧子鸿在慢慢给科举改制。    段九渊笑哼一声:“谁知道呢。不过对天下学子而言,书院多了是好事。”    舒浅点头。    “这道题我们来看怎么写。起讲先提三句,即讲这两个字四股,中间过接四句, 复讲四股,复收四句,再作大结。”    八股文,讲格式呢。    段九渊小声:“规矩是好事,整日讲规矩就不是什么好事。太规矩, 你瞧不上。”    他倒是清楚。    舒浅确实不喜欢太规矩的先生,对姚华不妥。    “邦有道,危言危行。这话的意思是……”    论语,讲经义呢。    段九渊:“经义谁都能讲,谁讲不来都不好意做先生。”    舒浅觉得很有道理。    “前些日子,我在应天,也就是现在的南京……”    不知道在说什么。    段九渊:“这人我知道,整日就爱吹嘘,本事是有的,不适合当先生。”    舒浅听着一个个批判过去,觉得好像哪个都不太妥当。    一溜烟看下来,段九渊自己都批判了一个遍,忍不住问舒浅:“你还看了哪些人?说来我听听。我也好知道你偏向于哪样的先生。”    两人寻了个屋子,受了下仆送来的两杯茶。    舒浅这才和他说起自己看过的几个先生。    “徽州的汪先生,总是爱提交诉状,这是那儿的风气,不成,容易得罪人,还容易扯出大事情。”舒浅随口就说了一个例子。    段九渊想了想徽州的风气,再想了想汪家……    汪家?    前工部侍郎?    段九渊脸上放空了点,觉得自己可能低估了面前的女子。    舒浅还在说呢。    “瀛洲的崔先生,太拘束。这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现在是好了点,不过太死板。不适合。”    崔?    瀛洲现在的知州不就是崔嵩么?    “崇明州也不妥,辈分不对。”舒浅又点了一个。    段九渊:“……请问,那个孩子姓什么?”    舒浅看向段九渊:“姚。叫姚华。”    段九渊立刻对上了姚家,脑子里想了半天没在姚家里找到一个姚家天才小辈。    姚长青的孩子……等等姚长青家的孩子几岁了?    这样算确实辈分不对!    “你这是姚家的孩子!”段九渊服了,“姚家把这孩子藏那么好!”    舒浅觉得段九渊误会了:“没藏,就在崇明。”    段九渊不算很清楚姚家的私事,又是满脑袋疑惑了:“在崇明?崇明有大户姓姚?”    舒浅没细说:“不是大户,就是个小姚家,我看着这孩子聪明,不想让他被埋没了。”    段九渊只好帮舒浅再想想,既然要辈分对一点的,又要不太死板,又不会太激进的……    嗯?    段九渊指了自己:“我怎么觉得我好像还挺符合的?”    舒浅愣了下。    段九渊补充:“我还是个状元嘞。”    好像,也不是不行?    舒浅是看过段九渊的卷子的,当时她就觉得有点意思。不过那时候她正怀着孩子,也就没有顾上后续。再后来各种事情上来,又三年新一个状元出现,她就把这事丢在了脑后。    段九渊这都是好几年前的状元了。    当过一段时间官,倒是也还成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