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4节  (第3/3页)
    陈嘉忍了半天,憋不住说出实话:“不知道女生喜欢什么样儿,但是,我妈喜欢乖乖虎。”    噗——双双低头一阵狂笑。    俩人下意识互相端详对方。生活中正常人谁长那么乖那么嫩的?就没有。反正眼眉前儿没一个“乖”的!周遥比较白,男孩长得好看,但论性情绝不是省油的灯。至于陈嘉,陈嘉从小到大就跟“乖”那个字没关联,吓死谁哦……    “哗啦啦”迅速翻过几张女明星海报,俩人都盯着齐秦的一脑袋大波浪式卷发看了半天。那绷着大腿的紧身牛仔裤,再斜挎一把吉他,那个范儿,帅。    大街上也看到过有人敢这么穿的,二十多岁的小青年,用老人儿的话讲都是“流里流气”“流氓的”“不正经的”,就穿这种紧身的前tu后qiao的牛仔裤,玩着摇滚,留着爆炸式的长发。摇滚青年们身背的长柄吉他,事实上就带有某些器官的造型含义,在舞台上每一次颤抖着、咆哮着挺动吉他,就是向这个浮躁的世界传递性解放的诱惑和冲动……    “这歌会吹么?哎你吹一个我听听。    “《红蜻蜓》,《青苹果乐园》,你吹一个么!”    周遥永远是那个话多的,挑头的,直到陈嘉皱眉回了一句:“烦,你嘴就合不上吧?”    陈嘉就把两手凑在唇边,手里其实就没有琴,没带口琴出来,却能以手型模拟口琴,甚至对得准每个音符应该存在的位置,紧闭的嘴唇里轻轻哼出那首歌的调子……    真好听。    周遥目不转睛望着人。    周遥跟店主买了小虎队三人组以及齐秦的两张海报,八毛钱一张,两张卖一块五毛。他又要买专辑磁带,死活缠着店主砍价,十块钱一盘带子实在太贵了,五块钱吧!“五块钱我们俩一人买一盘!”周遥说。    陈嘉瞪了周遥一眼,五块钱忒么也是钱啊,谁说要买了。    周遥当时那样儿,就是把羊皮小夹克往后掀开着,吊在后背上,俩胳膊肘把夹克撑开,胯一扭,戳在音像店里,一双长腿轻晃着,还穿的一双皮鞋。    清秀,帅气,有范儿。他也就是年龄还不大,年龄再大点儿,他自己就可以印成一张海报,贴在这家店门口,毫无违和感。    周遥把两张五块钱纸币贴在他下嘴唇上的,叼着,瞅着那店老板,卖不卖,您到底卖不卖?!    店老板拗不过这种,以为又是胡同里野出来的不良少年,再不卖就要把三棱刀拔出来了。算了,十五块钱给你两盘带子拿走拿走!    周遥美滋滋儿地把两盘磁带揣怀里,顺手搂着陈嘉跨出店门,冬天里的阳光真好啊。    “你听吗?你挑一盘拿走,咱俩换着听。”周遥说。    “不用,你自己听吧。”陈嘉说。    听个屁,他只有来音像店里才能听歌。    “那你下回去我们家听,”周遥说,“我们家礼拜六下午总没人,下回去我们家玩儿。”    ……    在陈嘉不太靠谱的回忆里,周遥好像也是第一个,邀请他去家里玩儿的。    中午他俩吃的是烤白薯,就在关东店副食商场门外,路边卖烤白薯的摊子。    冬日里老北京街头的“老三样儿”,比食堂里可好吃多了,就是糖炒栗子,冰糖葫芦,烤白薯!路边就支着这一个生锈的铁皮桶子,里面生火,冒出一股一股黑烟,铁桶上面摆着一圈白薯,干烤,慢慢地烤熟。    “红瓤的白薯最好吃,你挑红瓤的。” 陈嘉特意教给周遥。    “我们那边儿管这个叫地瓜。”周遥说。    “白薯。”陈嘉说。    “这瓤要么是红的,要么是黄的,我就没见过白色的!”周遥反问,“你们凭啥管丫叫白薯啊?”    老子从小到大就管这个叫白薯,陈嘉瞅对方一眼。    “白薯丫同意你们这么叫么?”周遥道。    陈嘉瞪了一眼,你吃不吃,你这么多废话?    “呵呵我也知道叫白薯么……”周遥咧嘴笑了,就是逗陈嘉呢,“我在北京生的,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在城里住过,后来才去东北。我们家爷爷奶奶亲戚都还在北京呢。我还有点印象,好像是在东单大街边上、中山公园门口,看菊花展览,我吃过烤白薯……”    三毛钱一个烤白薯,陈嘉也就请得起周遥吃白薯了。    他又拦腰把周遥往后推了推:“有火。”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