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475节  (第1/2页)
    再看一眼,发现秦某人似有所觉,嘴边掀起笑纹,颇有些意味深长。    桓容眯起双眼。    这算什么,美人计?    好啊,尽管来,他接着就是!    期待?    没有,坚决没有!    有他也不承认!    第三百零五章 酒宴    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,甚至可以说有些糟糕。    连续三日唇枪舌剑, 两国文武轮番上场, 撸胳膊挽袖子, 就差拔刀打上一架,奈何境况停滞不前, 仍有诸多事项未能达成和议。    唯一值得庆幸的是,在市粮这件事上,双方的意见基本一致, 都无意拖延, 对彼此的条件大致能够接受。    北地着急储备军粮、赈济灾民, 时间拖得越久对国内情况越是不利,干脆主动提出, 愿以高于市价两成的价格定契。    作为交换条件, 定契之后, 运粮的队伍尽速北上, 以解燃眉之急。    长安主动软化态度,向建康做出让步。    建康自然投桃报李, 部分放款条件, 言明除金银之外, 绢帛、药材、兽皮、战马等皆可充作粮款。    如果可以, 桓容更想要人口。    然而今时不同往日, 长安未必肯松口。和谢安桓冲等商议之后,只能改以战马牛羊。虽然遗憾,奈何形势如此, 总好过做无用功,平白浪费时间。    一方等着粮食救急,主动让步;一方探明底线,无意在细节上纠缠。谈判进行得十分顺利,当日即定下部分章程,上呈两位天子过目。    “稻麦数目巨大,如要全部凑齐,需开扬州府库。”    南地两年大熟,加上海贸和西域商路的补充,国库堆满,府库充裕,百姓家中多有余粮。但粮食再多,不代表没有穷尽。对于长安提出的数量,一时间也难以凑齐。    “无需一次给足。”放下竹简,桓容开口道,“数目如此巨大,长安未必能给出全部粮款,莫如分批市卖,为彼此留有余地。”    “分批?”郗超面露诧异,似没想到这点。    桓容点点头,不意外郗超的表情,继续道:“两岁大熟,今岁亦将丰产,然明岁情况如何,如今实难预料。”    灾自天降,谁能保证年年风调雨顺?    参考北地的情况,桓容委实不敢掉以轻心。如今的年月,粮食和人口至关重要。生意固然要做,可不能把自己搭进去。    “非必要,不能开扬州府库。可先自幽州筹集,待海船归来,又能得一批粮食。自能补足缺额。”    船队的粮食如何得来,桓容无心过问。    反正有粮就成。    说白了,桓祎做生意一向公平公道,当地的国主邦主为了金银绢帛加重税收、搜刮百姓,属于人家的“内政”,不该船队背锅。    “首批稻麦运至长安,护卫之人无需着急返还,可暂留该地替代贾科。”    不久前,贾科启程南返,留在北地的商铺依旧市货,搜集消息的途径却不好再用。    为弥补这个损失,建康必得另觅他法。    此次市粮是个机会。    “分批市粮,则有借口在长安久留。”    纵然长安有所怀疑,也不会立即将人逐走。毕竟还等着南地的粮食救急,抓不到切实的证据,毫无理由的逐走来人,实在是无礼至极。    “陛下之意,臣明白了。”细品桓容所言,郗超恍然,当即微微一笑。    明面上留出破绽,吸引长安的目光,暗中如何行动,他自会同贾秉商议。此事需要详细谋划,采用的手段不够光明正大,最好不过天子之耳,事成写成秘奏即可。    “中书令办事,朕放心。”    桓容笑着颔首,将事情全权委托郗超。    后者拱手领命,不久告辞离开,寻到刚自城外返还的贾秉,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解释一番,贾秉当场表示:善!    “此事可行,然需与诸位同僚商议。事成之前不能露出半点破绽。”    “自然。”    三言两语之间,郗超贾秉达成一致,联袂去见谢安。途中遇上王献之等人,干脆一并拉上,免得事后还要费力解释。    “分批市粮,留人于长安?”    谢安微有些惊讶,和桓冲互看一眼,都没想到此种办法。    仔细斟酌之后,认为此事可行,当场拍板决定,好,就这么干!    如何刺探北地情报,郗超贾秉没有名言。    在场都是聪明人,有匡扶社稷之能,折冲万里之才,透过只言片语,就能闻弦歌而知雅意,猜出背后关窍,自然用不着多说。    “如此甚好。”    众人颔首表示,此事可行,就该这么办。    不厚道?    南北并立,不可能永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